工大要闻
 工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工大要闻>>正文
【专稿】 致我们在海峡两岸的青春——西北工业大学学子赴台求学的温暖回忆
2013-07-08 11:29 王凡华  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7月8日电 (记者 王凡华

爱生活,爱旅行;爱玩乐,爱知识;爱大陆,也爱台湾。我和你一样,只是个平凡人。我只是遇到了不平凡的季节。对,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摘自《一位陆生在台湾的心声》


在台湾当局宣布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后,台湾高校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收大陆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生。同年秋,近千位大陆青年跨越海峡,落座在台湾学府的课堂里,两岸教育交流的新页也由此落下特殊一笔。

在台湾,“陆生”成了他们共同的称号。

目前,台湾教育部门先后发布“大陆地区高等学校认可名册”,111所高校位列其中。作为首批被台湾教育部门认可的学校,近两年,西北工业大学共选派215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2013年,完成交换学习的同学们返回西北工业大学,在他们的脸上,依旧还带着那份在台湾求学的温暖和难忘……

“突破数十年的障碍,大陆学生终于可以赴台读书。虽然刚开始只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但破冰之旅已属不易。西工大着眼于两岸学术交流需要,积极推动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这将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校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李华星深有感触地说。

2011年开始,源于求学者对政策的陌生,报名人数还不算很多。“但我们认为,未来赴台求学将越来越热,特别是针对台湾大学这样的名校,将来的集中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学校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孙瑜介绍说。

“有意义”远比“有意思”重要

交换生们大多都带着对台湾的想象踏上求学之路。这些想象,从小时读的台湾作家的书,到流行歌手、综艺节目、偶像剧。可是对于这些求学的“陆生”,有意义远比有意思显得更为重要。

开着“小绵羊”谈论政治娱乐八卦,买杯波霸奶茶,或点一大份鸡排,深爱泡汤和摄影。机车、美食、泡汤、旅游,成为台湾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陆生了解台湾的深刻印记。

“淡江大学所在地淡水,生活节奏不快,镇子里不堵车,物价也比较便宜,有精致好吃的东西。淡水当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而且很健谈。”

“谈到逢甲大学,就一定要说逢甲夜市。我们经常在晚上光顾夜市里那些台湾美食,这4个多月,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胖了10斤。”

“台湾的中山大学,因为余光中先生所在,让我觉得非常亲切。我们宿舍在一块山坡上,后面树林里居然还有猴子出没,据说,猴子还会到宿舍和学生抢食吃。”

在台湾这些大学里做交换生的同学们,谈起“自己的学校”,滔滔不绝。

在台湾的时候,西工大航天学院的王凯会同时打开脸书(Facebook)和人人网,同时在QQ和MSN上更新状态,他渐渐习惯繁体字和竖排本。

但是,回想起来,王凯多多少少还是带着点“纠结”选择去台湾元智大学的。青春的叛逆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还留有印记,“从小总是被催着学习考试,上了大学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对于以后的生活,特迷茫。”王凯说,“其实当初就是想要出去看看。”

是啊,走出去,去看看。

做个背包客旅行,在佛光山看日出,参加学校和社区的“义工”……王凯在台湾,参加了很多“蹭吃蹭喝”的活动。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活动,很多都是免费,只要速度快,手不滑,基本都能抢到。有时候运气好,主办方还有免费午饭或茶点供应,喂饱了灵魂也填饱了肚子。通过这些活动,他认识了很多大陆高校的朋友,也结交了不少当地的年轻人。“这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挖掘的过程是从未想到过的。他说,“得到了这些,就会觉得这一趟交换是很值得的。”

其实,好不容易抵达台湾的陆生,在台湾的适应上并非相当顺遂。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台湾学生与陆生之间的误解在所难免。想融入台湾的学习生活中,似乎有点困难。更何况,台生与陆生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刻板印象。而让来自西工大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的方宏秀感到“难堪”的是,虽然在台湾中元大学的吃、住、学习条件都很好,但是,还是感到“生活比较寂寞”——这位大男孩的发言惹得周围的同学一片哄笑。

尽管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都遇到了很多未曾预想到的困难。但是,“当初我选择了要来台湾读书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就没想过后悔”。王凯认真地说,“现在不后悔,将来也不会让自己后悔”。

而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曾撰文告诉陆生,两岸未来的发展,他们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有乐趣也要有兴趣

对于很多赴台求学的“陆生”而言,在台湾生活学习是件有乐趣的事情。

人文与经法学院的李婉蓉,是一个拥有浅浅酒窝,眼睛都会笑的可爱女生。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她,初到台湾师大,对台湾人的热情和亲切体会深刻。“来台湾的4个月,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让我觉得不枉此行。台湾的人情,真的非常美,因为总会有人愿意给你微笑。”

“到台湾的第一天,当我向一个陌生人询问哪里能买到价廉物美的被褥时,他很认真地向我介绍,并且还专门陪着我三四个小时,直到我处理好自己的全部事情后,他才静静离去。”

而在学习当中的李婉蓉,却体会到了校园内的激烈竞争。

英语专业的李宛蓉,原本对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自信满满,但一次课堂交流却让她几乎哭了出来。“那次课堂发言,我是所有同学中,唯一说到一半就卡壳的;心里紧张难过得要死。”自那以后,李宛蓉更加刻苦地学习,“学校给了我们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也愿意将学习的乐趣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这也是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自己的进步吧。”

“在台湾的学习,没有什么太多考试的压力。台湾的学生,特别重视自己的兴趣,对分数也并不十分看重。”曾就读于台湾大学的张瑞文说,“台湾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泼。”在中正大学做交换生的秦君佩则表示,台湾很多大学,教师的责任感很强,也了解学生的需要。我们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学校的自主选课非常灵活。她注意到,很多台湾老师会记住班上每个人的名字。“这一点,让我感觉很亲切。”

相比而言,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的樊芮则显得颇为“另类”。他是少有的几个讲到在台湾学习“十分辛苦”的学生。每次见到他,总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蓬着头的他不好意思地说:“没办法啊,昨晚画图画到太晚了。”就读建筑专业的他,初到台湾科技大学,就深刻体会到了两岸教学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

“刚到台湾的时候,一周只睡了24个小时,连续学习40多个小时,真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学得如此“拼命”,那是因为“我发现:台湾学生会的,我都不会;我会的,台湾学生都会。”

“其实,我就是想知道:跟我一样的年青人都在干什么?真正出去学习了才发现,自己才是井底之蛙。”樊芮说,“开学两个月的三次设计作业,让我有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一次设计作业,成绩“D-”,全班倒数第一;第二次作业,成绩“D”。第三次的作业主题是台湾的“教堂”,更是让樊芮觉得十分棘手。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学习,在煎熬之中忐忑不安地完成了作业,这次的成绩一跃而为全组15人中的最高。指导教师的评语“我喜欢你的设计”,几乎让樊芮激动地热泪盈眶。

台湾的建筑设计水准和实力在世界享有赞誉。第一次上课就让樊芮感到惊喜。“那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一间真正的画室,”他说,“老师可以走到你的画板旁边来指导。”台湾老师会在一旁做详细的指点,还会让助教用相机记录学生作品每一周的进度。老师的认真投入,让他觉得有一种“拜师求艺”的满足感。

对很多学生而言,这份磨砺的经历,让他们眼界开阔,学会接受更多的差异,用乐观的心态学会包容,学习的能力都大大提升。


有感慨更有感情

这些“90后”的孩子们会玩,也令人佩服。来台一学期,他们早早就打定主意,一定要玩遍大街小巷。他们的足迹,可以从台北、台中、台南,杀到《海角七号》的拍摄地垦丁,日月潭、阿里山及花莲更常看到他们的身影。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我仍然认为唯有依靠观察……,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能够有多少。”通过实地的考察体验,陆生们沉淀下来的,是对海峡两岸的感觉和感情。

走进台湾人的生活,带着几分感慨,在辅仁大学做交换生的陈信予希望藉此次交流,用实际行动让台湾青年多了解大陆。

在陆生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的台湾青年开始更多地了解大陆,了解西安,了解西工大。他们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大”,尝试使用QQ,喝凉茶“王老吉”,在网上搜索“甄嬛传”…… 他们对大陆很多东西都很好奇。

原以为两岸学生的思维、观念、生活习惯差异较大,但其实隔阂没有想象中那么深,陈信予说:“大家都是年轻人嘛,都很积极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一起的共同话题也多。我觉得通过一起学习生活,可以真正地对彼此有更多了解。现在这一代的包容性都很强,遇到一些两岸学生的差异,都不会排斥,相反是了解、学习、接受。”

在辅仁大学的陆生张佳影是个心思细腻的女生。她微笑着形容,对海峡两岸了解愈多,喜欢就是愈多;愈是喜欢,愈有无穷的动力去了解。

“两岸的美,是需要分别生活在这里才能慢慢体会的。”经过了一学期的台湾生活,张佳影对海峡两岸之美,下了这样一个注脚。

回忆在2013新年到来前夕,难得放松的樊芮,给自己放假休息。“一个人,看着路边走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轻垂的榕树枝叶下,哼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自己都感动得要哭了。”看着周围台湾同胞关切的神情,“那一刻,我真得想说:对祖国大陆的只有爱。”

记者手记:变与不变

我与这些“90后”的孩子们当中很多人相熟,也曾经想要从他们的身上发现更多去台湾交欢学习前后的变化。他们和这个社会当中的大多数“90后”的孩子一样,爱上网,爱购物,喜欢与网络相匹配的散漫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畏权威,痛恨庸俗,厌恶别人的说教;他们,爱享乐,爱玩闹,但他们怕艰苦、怕困难,甚至是有点自负与自卑加上玩世不恭的混合。然而,经过短暂的赴台学习,经历了独自在外求学历练、思考人生的过程;在他们身上,收获更多的是成熟和自信,是对海峡两岸的热爱。

(编辑:田庆青)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