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要闻
 工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工大要闻>>正文
“脑控+AI”西工大赋予自动驾驶“双保险”
2019-10-10 09:13 张亚男 刘新科  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010日电(记者 张亚男 摄影记者 刘新科)近日,我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的实验室,“脑控+AI”结合的一组无人机编队展示让人愈发觉得实现自动驾驶、智能应对突发状况未来可期。

脑控,即用脑电波来操纵机器设备,这一直是人类数百年来的梦想。试想一下,只需要你念头一动,机械或设备就已经按照你的想法去运转,那是一件多棒的事情!就像电影《阿凡达》演绎的那样虽然身有残疾,却能通过脑控让另一个“自己”肆意地生活。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可用于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执行化合生命体无法执行的或复杂或规模庞大的任务等。

谢松云教授团队将脑控和AI系统相结合,为自动驾驶的大众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2018年4月29日,亿航白鹭在西安城墙上演1374架无人机编队表演,成功挑战并荣获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同年7月英特尔同时放飞2018架无人机,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令人们震撼的不仅仅是这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绚丽效果,更是满满的人工智能AI科技手段:一台计算机可以控制整个无人机编队,实际操作中,只需一名操作员来运行。但是当AI遇到未知场景或对于突发状况的应对还是无能为力的。

玩过小型无人机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无人机的稳定性不高,不容易操控。然而视频中三架小无人机不时变换队列,迅速在空中完成叠飞、翻转等高难度动作,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人。试验中谢松云团队将AI和脑控相结合,使得无人机既能根据脑控指令迅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转换,变换队形,又不需要负责脑控的人长期耗费脑力,AI技术预设了不同的飞行模式,操作人根据实际需要用脑控设备发出预设模式的指令就能轻松完成无人机编队的完美展演。AI和脑控应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救援救灾中,在未知的复杂坏境或危险区域可采用无人探测设备进行探测,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盲目使用AI系统设备往往会无法真确识别目标并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探测车可携带的能源有限。谢松云团队利用手-脑-机协同的技术,在环境不明情况下用手控+脑控驱动无人探测设备的快速运行和目标发现,待发现疑似目标后再启动AI系统精准实施探测、识别,人机联合决策给出操作指令,在节能的前提下保证了精准探测和施救。

近年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5G的发展,结合脑控和AI技术将为无人驾驶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5G的发展不仅是网容量的瀑布式增长,更是海量数据的井喷式汇聚,5G的发展有效提高了AI系统的数据分析效率,脑控的加入更是增强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5G通讯环境下我们能精确掌握方圆几公里乃至几百公里内的车况,灵活实现对于路线的选择、如何避免拥堵可以做出更好的出行方案。

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关键感知部件是毫米波或激光雷达,但当交通道路环境下工作的雷达越来越密集时,无人车相互间会产生较严重的干扰问题,目前单纯依靠AI技术无法解决,有可能因此造成重大车祸,很难确保行车安全,限制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据实验证实,人脑的本能反应比有意识的控制行为要快0.2毫秒左右,如果在无人驾驶系统中,加入对人的状态监测,将人的本能反应与AI系统相结合,利用人的快速认知能力,在AI系统无法识别应对的情况下,利用监测到的人的本能反应快速给出正确的应急指令,最大程度保障行车安全。试想一位新手司机行驶中遇到即将撞过来的汽车时只顾惊恐喊叫,而“人脑+AI”在那一刻利用人的本能反应快速启动预设指令实现紧急制动等安全控制,避免一场车祸是多么让人庆幸的画面。“人脑+AI+5G”除了能为残障人士、需要代驾服务的人士提供服务外,将会大大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还可以为驾驶经验有限的司机提供安全保障。

(审稿:雷军)

关闭窗口